文/朱恩地
“取消美國與台當局官員交往的所有自我限制”,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又打出了最新的“台灣牌”。美國媒體在報道中都紛紛警告稱,蓬佩奧此舉無疑將“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有分析指,這份聲明可能針對的是2015年美國國務院出台的一份不公開的“對台交往準則”備忘錄(Guidelines 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2015年元旦,台灣駐美代表處在雙橡園升旗,按島內媒體的説法是“引起了美方的不悦”。因此,當時的奧巴馬政府則以行政備忘錄的方式發佈機密文件,限制了禁止台灣駐美辦事處的人員的相關行為,包括台灣官員進入美國國務院大樓等行為也一併限制。
在1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就對蓬佩奧此舉提出了堅決反對,並且予以強烈譴責。趙立堅進一步指出,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是向中方作出過嚴肅承諾的。1978年12月16日發表的《中美建交公報》明確指出,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美方應該言而有信,不得以任何藉口曲解和背離。
重點哪裏是在台灣啊!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分析稱,蓬佩奧挑在此刻做出驚人舉動“十分危險”,但並不令人意外。而這“不意外”才是更值得警惕的。
蓬佩奧在聲明中指出,美國的這些“自我限制”是因為“顧忌中國”,是因為前任政府的“官僚主義”。劉匡宇説,這正暴露了特朗普政府一以貫之的“方法論”:簡單粗暴地用意識形態框架中國問題,進而合理化特朗普政府過去四年強硬的“反中”態度,也合理化未來的任何強硬舉措。同時,只要下一任政府試圖改善中美關係,就會被打上“親中”標籤,成為眾矢之的。
因此,蓬佩奧在自己任期的最後階段頻頻渲染台灣問題,不過是在為未來的政治生涯做打算,讓自己強硬“抗中”的立場更加站得住腳。
當然,“天真的”島內政客卻在歡呼雀躍,甚至大肆炒作。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直接在推特上表達了“感謝”,部分台灣媒體也直呼這是特朗普政府臨下台時給台灣的一份“大禮”。
不過島內《聯合報》的社論就警告稱,特朗普政府在這4年裏雖然打出了不少“台灣牌”,但如果真的要去羅列達成了什麼政治成果的話,並不像民進黨當局所宣稱的那般“改善了美台關係”,或為台灣“爭取了更多政治空間”。
更何況,如果打“台灣牌”真的對美國而言那麼有效益的話,為什麼早不打、晚不打,偏偏在快要下台不再需要承擔政治後果的時候才頻頻打呢?
寄希望於拜登政府?人家可能倒打一耙
而就當“特朗普政府在上演‘最後的瘋狂’給拜登政府‘埋雷’”這樣的論調成為主流之際,又有分析指出,作為一個經驗老到的政治人物,拜登不僅不會照單全收,甚至還會利用一些模糊空間倒打一耙。
事實上,在11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當記者提問時指出,拜登過渡團隊有官員表示“一旦拜登就任,將會繼續支持以符合台灣人民願望和最大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發言人趙立堅在迴應的時候只説“關於你提到的拜登過渡團隊表態,我們敦促美方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停止美台軍事聯繫,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
發言人此番迴應加上標點符號才短短75個字,看似只是重複了一遍“眾所周知”的言辭,但背後卻另有深意。其實,這一方面亮出了中方的原則與底線,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方對於美國新一任政府的觀望態度。
而從拜登過渡團隊的表態來看,他們説不定也是持着觀望態度。到底什麼是“台灣人民願望和最大利益”?什麼是拜登政府所理解的“一箇中國原則”?美國以何種尺度定義兩岸是否“和平穩定”?在這些問題上拜登都還沒有提供一個明確、具體的框架。劉匡宇就分析稱,拜登政府曖昧的態度為其未來重塑、再定義台灣問題提供了相當大的模糊空間。或許需要等拜登解決好美國國內的各種現實問題以後,其在台灣問題上的政治輪廓才會逐漸清晰。
“拜登政府或許不會延續過去40多年的對華政策,但也絕對不會對特朗普的這一套‘照單全收’。”劉匡宇對即將上台的新任政府如此分析。(直新聞)